首页 > 乡村振兴 正文

番茄无公害病害防治技术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3-09-10 

  姜黛珠    研究员  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

  2013年9月10日
  根据我国目前条件,绝大多数地区进行的是A级绿色番茄栽培。A级绿色番茄的栽培技术,又称为番茄无公害栽培技术。
  番茄是一种抗逆性较差的蔬菜,普遍容易发生的病害有:病毒病、叶霉病、灰霉病、晚疫病。在大棚、温室等保护设施生产中,尤其在冬、春季节的生产中,由于空气湿度大,气候条件适宜病菌的繁衍,因此,这几种病害的发生更为严重。
  过去对这几种病害主要靠药剂防治,在保护地内几乎是从苗期开始频繁打药。番茄的生产过程中,由于喷药频繁,采收也频繁,所以喷药与采收之间不可能有正常的间隔期,加重了农药的污染程度。
  番茄的无公害病害防治,主要应抓好上述几种病害的正确防治工作。
  一.病毒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
  (一)症状
  番茄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起,因而症状不尽相同。主要表现有3种类型:
  1. 花叶型 感病初,表现为轻度花叶,叶片上呈现绿色深浅不匀的斑驳。严重时,叶片上有时显黄、绿相间的花叶。有时可有疱叶斑,叶片凸凹不平,叶片变小,出现畸形,整株矮化。果实亦呈花脸状,落花落蕾严重,严重减产。
  2. 蕨叶型 病株矮小,新叶近线状,黄绿色,中下部叶片向上卷起,严重的卷成管状,全部侧枝都生成蕨叶状小叶,复叶节间缩短,呈丛枝状。严重时整株簇生、细小,严重减产。
  3. 条斑型 茎上初生暗绿色下陷短条斑,后变为深褐色下陷油浸状坏死条斑,最后植株萎黄枯死。果实发生不规则形褐色下陷油浸状坏死斑,后期变为枯斑,果实畸形并龟裂,严重影响商品价值。叶片有时呈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状,叶脉上产生黑褐色油浸状坏死斑,并顺叶柄蔓延到茎部。病株一般无收成。
  (二)发病条件
  番茄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的。主要是烟草花叶病毒、黄瓜花叶病毒、马铃薯X病毒、马铃薯Y病毒以及由烟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等。这些病毒多在病株的残体、种子、烟草、多年生宿根植物、杂草上越冬。第二年通过蚜虫、粉虱、摩擦和田间操作等传播。在气温高和干旱、蚜虫、粉虱发生严重时,则病害严重。此外,栽培地周围杂草多、与发病作物近邻、耕作粗放、肥料不足、氮肥过多、植株徒长、连作、夏季定植、人工操作不注意消毒等因素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。
  (三)防治方法
  1. 抗病品种 尽量选用抗病和耐病的品种。目前宁夏地区使用的许多进口品种都可抗或耐一般的番茄病毒病,而由烟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(TY)则需特别注意选用抗(耐)TY的品种。
  2. 种子处理 为了消灭种子上携带的病毒,需对种子进行处理。种子消毒的方法有以下几种:
  ⑴ 温汤浸种 把种子放在50-55℃的温水中,不断搅动并随时补充热水,使水温稳定在50-52℃中,浸泡15-30分钟后再浸种催芽。此法可消灭种子上携带的多种病菌,但单用此法对杀毒作用不大。
  ⑵ 磷酸三钠浸种 把番茄种子放在10%的磷酸三钠液中浸泡20-30分钟,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浸种催芽。此法可消灭种子上携带的多种病毒,能防治番茄烟草花叶病毒。
  ⑶ 高锰酸钾浸种 在1%的高锰酸钾液中浸种10-15分钟,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浸种催芽,可防治溃疡病及花叶病毒病等病害。
  ⑷ 干热消毒 把干燥的番茄种子放在恒温箱中,保持75℃的条件处理72小时,可使番茄种子上携带的病毒失去致病能力。
  3. 土地选择 栽培地应避免连坐,设施内保持经常通风,秋季定植前深翻,施足有机肥,增施磷、钾肥,促进植株健壮生长,提高抗病力。
  4. 育苗 培育适龄小苗,少伤根,促进早缓苗,减少发病。苗期温度应适宜,温度过低,易成老化、僵化苗,这样的苗生理活动弱,易感病。徒长苗也易感病。夏季育苗必须用防虫网覆盖阻挡蚜虫和粉虱,并遮阴降温防病。
  5. 田间管理 春季适期早定植,促进提早生长发育,在病害流行期前长成较大的植株,可减轻病毒病危害。夏秋季节尽量避开“伏天”,在宁夏地区,提倡“立秋”前后定植。定植时选用无病壮苗,淘汰病、弱苗。定植后勤中耕,调节地温、补充土壤空气,促进根系发育,增强抗病力。

  利用地膜覆盖,改善土壤环境。

  在整枝打杈、采收、插架等田间操作时,应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消毒,尽量减少人为的汁液传播。烟草有病毒,吸烟者禁入。

  及时清洁田园,拔除病株并深埋或烧毁,减少病源。

  定植缓苗后勿过度蹲苗。高温干旱时应小水勤浇,保持田间湿润,降低地温。

  分期追肥,增施磷、钾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

  6. 防治蚜虫和粉虱 及时防治蚜虫和粉虱,减少传毒媒介。夏、秋季生产时,最好使用防虫网防虫并配合以药剂防治。

  7. 药剂防治

  ⑴ 弱毒疫苗N14和卫星病毒S52的应用 这两种疫苗为失去致病力的弱病毒,应用后可刺激植株产生抗病力。常用的方法有:浸根接种法,即将1-2叶的小苗起出,洗净泥土,浸入疫苗的100倍液中,经30-60分钟后取出移栽;喷枪接种法,在100毫升100倍疫苗液中,加入0.5克400-600倍筛目的金刚砂,充分摇匀后用4-5千克/平方厘米压力的喷枪,在1-3叶幼苗期喷射接种。

  ⑵ 钝化物质 利用豆浆、牛奶、鱼血等高蛋白物质,用清水稀释100倍,每10天一次,连喷3-5次,可在番茄叶面形成一层膜,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,削减其锐性。此外还有植物病毒钝化剂912,使用时,把一袋75克的药粉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,再加入1千克开水,在100℃温度下浸泡12小时,充分搅匀,晾凉后再加水15千克,分别于定植后、初果期、盛果期早、晚各喷施一次。

  ⑶ 保护物质 利用高脂膜的200-500倍液,在发病前向叶面喷施,每7-10天喷一次,连喷3-4次。该药可在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,有效地防止和减轻病毒的入侵。

  ⑷ 增抗物质 83-增抗剂可提高植株抗病力,防止病毒侵染,降低病毒在植株体内扩散速度,具有明显的抗病增产作用。使用方法:每666.7平米用原液0.5千克加水50千克,分别在小苗2-3叶期、移栽前一周、定植缓苗后一周各喷一次。

  此外还有:20%毒克星400-500倍液;抗毒剂1号300-400倍液;25%抗病毒可溶性粉剂400-600倍液;20%病毒净400-600倍液;病毒宁500倍液。选用上述药之一,每7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上述药剂只有一定预防效果,治疗效果并不显著。

  二.叶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

  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,在设施栽培中危害十分严重。

  (一)症状 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,严重时也可危害茎、花、果实等。发病时从下部叶片开始,逐渐向上蔓延。发病初期,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褪绿斑,叶背面长出灰紫色致黑褐色的绒状霉层。发病条件适宜时,病斑正面也长出霉层,病斑扩大,叶片卷曲干枯。果实发病,果蒂附近形成圆形黑色斑,病部硬化稍凹陷,表皮下有时产生针头状小黑点。花发病后发霉枯死,茎、果柄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。

  (二)发病条件 该病是真菌病害。病菌在病株残体或种子表皮内外越冬,第二年通过气流、灌溉水传播。发病适温为25℃左右,空气相对湿度在80%以上,以95%的空气湿度为最适宜。在高温、高湿的保护地内,加上连作、地势低洼、密度大、连阴天等因素,病害极易发生和流行。而在光照充足、温度在30℃以上、湿度小时不易发病。

  (三)防治方法

  1. 品种和种子 选用高抗叶霉病的品种,若种子带菌可用温汤浸种杀菌。

  2. 轮作 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。

  3. 田间管理 增施磷、钾肥;高畦、覆盖地膜;合理密植、大小行栽培;采用膜下暗灌或微喷灌、滴灌,控制明沟灌水;加强通风,降低湿度;及时摘除黄、老、病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。

  4. 棚、室消毒 栽培前对棚、室进行消毒。可用2.4千克硫磺粉加5千克锯末放在500平方米(南北净跨度7米,东西长70米左右)的温室空间点燃熏蒸,12小时后通风散气24小时,然后栽培番茄。在番茄定植后可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,方法同晚疫病。

  5. 高温闷棚 在晴天中午关闭棚、室的通风口,提高室内的温度至35-36℃,保持2小时,可抑制病菌的蔓延。

  6. 药剂防治 发病初期可用:武夷霉素150倍液;50%多菌灵500倍液;50%扑海因1500倍液;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;47%加瑞农800-1000倍液。上述农药选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,每7-10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

  三.灰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

  灰霉病危害番茄及多种茄科、葫芦科、豆科疏菜,在北方的设施栽培地区发病十分严重和普遍。

  (一)症状 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,也侵害叶和茎。幼苗发病,子叶先端发黄,病斑呈“V”字形向叶内发展,后扩散到茎,茎部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斑,病斑收缩、折断、死苗。成株发病多从叶尖端或叶缘出现淡黄色病斑,呈“V”字形向叶内发展,形成大小不一的枯斑,有深浅相同的轮纹。病斑边缘与健叶部分分界明显,部分叶片萎蔫下垂。茎被害时出现水浸状小班后扩散为长椭圆形,潮湿时病部长出灰褐色霉状物。花萼被害,花暗褐色,渐干枯。果实被害,先在果柄托叶凹陷处呈水浸状灰白色病斑,继而软腐,潮湿时病部表面生出浓密的灰褐色霉层。青、红果均可受害,一般第一穗果发病最严重。

  (二)发病条件 该病是真菌病害,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。然而,在保护地内冬季仍可发病,无越冬现象,第二年靠风、雨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。病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,生长温度范围为2-31℃,适温为23℃左右,适宜的湿度为94%以上。在北方冬季保护地内,低温高湿,连阴天,不及时放风时,病害严重。当温度高于30℃或低于2℃,空气相对湿度在90%以下时,病害停止蔓延。

  (三)防治方法

  1. 品种 选用高抗灰霉病的品种。

  2. 种子 可用50-55℃的温汤浸种25分钟,消灭种子可能携带的病菌。

  3. 轮作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。

  4. 育苗 使用塑料穴盘基质育苗。育苗前,需用50%多菌灵500倍液对育苗床架及重复使用的穴盘进行消毒。

  5. 田间管理 高畦、覆盖地膜;合理密植、大小行栽培;采用膜下暗灌或微喷灌、滴灌,控制明沟灌水;加强通风,提高温度,降低湿度。及时清洁田园,摘除黄、老、病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。

  6. 药剂防治 在蘸(喷)花用的“番茄丰产剂2号”溶液中加入1000倍的50%速克灵液,使花器沾药;坐果时,用1000倍速克灵或多菌灵,每隔7天喷一次,连续喷果2次,可预防花果染病。

  发病初可用:50%速克灵1500-2000倍液;50%扑海因1500倍液;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;50%多菌灵500倍液;武夷霉素100倍液;50%农利灵1000倍液;50%多霉灵1500倍液之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,每7-10天一次,连喷2-3次。

  四.晚疫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

  晚疫病主要危害番茄,也危害茄子、马铃薯等茄科作物,是番茄的主要病害。

  (一)症状 晚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,也可危害茎部。幼苗发病,先从叶片开始,而后扩展到茎部,近叶柄处的茎呈黑褐色并腐烂,严重时植株萎蔫折倒、枯死。潮湿时,病部生白色霉层。成株中下部叶片先发病,叶片尖端或叶缘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形,渐变为暗褐色。病斑周围与健康组织交界处为浅绿色,病斑背面叶脉深褐色。湿度大时,病、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状物。茎受害,病斑初为暗绿色,后变为边缘不清晰、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。果实发病,青果在近果柄处形成油浸状、暗绿色病斑,渐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,边缘云纹状,病部质地较硬。潮湿时,病部长出少量白霉,果实迅速腐烂。

  (二)发病条件 番茄晚疫病为真菌病害,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也可在保护地植株上越冬。第二年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。在15-25℃的气温,较高的空气湿度,特别是有水滴的条件下,病害发生严重。此外,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密度过大、田间湿度过高、氮肥多造成徒长、植株衰弱、连作时,病害易于发生和流行。

  (三)防治方法

  1. 抗病品种 选用较耐晚疫病的品种。

  2. 轮作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-4年的轮作。

  3. 田间管理 高畦、覆盖地膜;合理密植、大小行栽培;采用膜下暗灌或微喷灌、滴灌,控制明沟灌水;加强通风,降低湿度;及时整枝和吊线;及时清洁田园,摘除黄、老、病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。

  4. 药剂防治 由于该病蔓延十分迅速,因此一定要做好病害预报,一旦发现中心病株,应立即防治。常用的药剂有:40%乙磷铝300倍液;75%百菌清500-600倍液;64%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;25%瑞毒霉750-1000倍液;72.2%普力克800倍液;72%克露500倍液;47%加瑞农800-1000倍液之中一种或几种交替使用,每5-7天一次,连喷3-4次。也可用烟雾剂熏蒸。